English

观复博物馆的新立意

1998-07-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倘若不亲自来到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你或者想象不出,原来我们这些人过的所谓“现代生活”,与古人相比,到底粗糙到怎么个地步。

也许是在林立的玻璃幕墙中间跋涉得太久,当你推门而入,一股清新的气息便会轻轻地将你包裹起来。迎面一幅《五老赏古图》,两侧是于右任的一副对联:“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那么,从这时开始,琐碎的柴米油盐、繁缛的公务应酬,暂且退到门外。

这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私立博物馆,以展出明清家具、瓷器和文玩为主。它同它的主人马未都一样,年富力强而且个性鲜明。

厚实的院门、庄重的中堂、清雅的书房、整洁的卧房、古朴的茶室……在你眼前如画卷般地展开。要说这里像个家,再恰当不过了。馆长马未都在最初构思这家博物馆时,就把基调定在了“亲切”两字上面,不要冷冰冰的落地大玻璃柜,不要拒人千里之外的隔离栅栏,不要昏暗或惨白的灯光。这里尽可能地把展览手段隐藏起来,而要营造出自然的明清生活的氛围,以便参观者能够迅速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当人们成为那个时代的主人,理解那个时代的事物就简单得多了。

文化不总是高高在上,它原本就来自于质朴的生活。多年以前的日常用物如今赢得了被展览的荣耀。馆里有一张黄花梨木的明式小条案,桌面上镌刻有清初大诗人朱彝尊《西湖南山杂咏》中的6首,字口已被磨得十分光润,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不过在过去,它没准只是一户殷实人家孩子的课桌。再比如,书房的画案上镇着的那方黑石头,油光油亮,上面还雕了一只胖猫,很少有人能猜到它的功用,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高深学问:过去北方农村的炕上,老太太用它来压平纳好的鞋底;另外刚会爬的孩子也往往要用布带拴在这石头上,好防止孩子从炕上摔下来,因此这石头还有个非常通俗的名字,叫“拴娃石”。

那么旅行在外要有锁得住钱钞的枕箱;差佣人送封信要打制专门的拜匣;盘腿上炕要有可倚靠的凭几;要喝果汁甚至还有硬木制的“榨汁机”……古人生活的细致与情调,真让我们既羡慕又赧颜。

在馆里,你可以触摸这些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除了欧洲一些客人认为摸摸老木头会带来好运外,这一点对文物考古学家和广大收藏爱好者也不啻福音。你可以掂量掂量某件官窑器的份量,体会一下老瓷器的“手感”;可以将那把黄花梨木交椅翻转来看看下面的结构;也可以走在150年前的地毯上而不必脱去鞋子,这在以往的博物馆里难以想象。

马未都馆长曾经说过,一个不好的时代,使他得以用微薄的工薪,购进了不少精美的藏品;而一个好的时代,又给予他机会向世人展示它们。对于私立博物馆来说,如今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

早在90年代初,上海就出现了不少自行宣布成立的“私人博物馆”,藏品多种多样。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博物馆,即藏品有一定规模、场地相对固定、收藏者具备相当学术水平、能坚持常年开放并经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走过的路漫长而艰辛。在如今人们普遍急功近利的时候,在国立博物馆普遍惨淡经营的时候,马未都居然要倒贴血本溯流而上,而且做得还不错,这是孔子提倡的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督促着马未都不惜代价地去把多年的梦想转化为现实。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内还有“观复雅集”,一个有别于一般商业俱乐部的开放型的文化沙龙。它对博物馆的支持是直接的。马未都也不讳言,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对他经营艺术中介业务的北京古典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起到了宣传作用。国内未来的收藏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而一个市场的成长发育还需要有土壤。博物馆虽然是公益性质的,但它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私立博物馆由于机制较国立博物馆来得灵活,或许会在中国博物馆生存问题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从1997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已举办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和“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展”,目前正在展出的是“明清箱匣展”。同前几期主题一样,这又是一处他人未曾涉足过的领域。这里三四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展品,人们常来常新,好比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开馆周年静悄悄地过去了,但在耕耘了一年之后,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了。博物馆不是盈利性的单位,而私立博物馆收获的,恐怕更多的是经验以及观众的厚爱。不仅如此,它还需要蕴育再度喷薄的信心和力量。

马未都说,夏天热了,得把博物馆大门和内部重加装修。一方面有别于玻璃厂一般的文物商店,另一方面更要使馆内结构亲切化、专业化,突出个性。那么,到那时再来这里品茗清谈,观看下一期展出的珍玩,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图为观复博物馆内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